枫林在线论坛精华区>>枫林视点
[74898] 主题: 花一个通宵读The Double Helix,随感~
作者: KID_1412 (无知·微笑型抑郁……)
标题: 花一个通宵读The Double Helix,随感~
来自: 218.78.*.*
发贴时间: 2003年07月22日 15:06:55
长度: 2112字
 

The Double Helix
也就是《双螺旋》
记载DNA双螺旋分子发现全过程的个人经历
作者是詹姆斯·沃森

原本没想到会看一个通宵
只是,书一沾上手就放不下来了
遥想着1953年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
在屡屡被行家们否定,碰壁,置之不理的时候
在一个绝对算不上专业的领域
寻津问径,横冲直撞
以至于DNA的分子式终于被两个当时的无名小辈拔得头筹
——恩,读这样的经历,会不由自主地想起Matrix里那个胆大妄为的黑衣
小子

寻找真理的方法,可以有许多种吧
正统的途径,是深厚的专业学科功底+长期不懈的努力
而沃森和克里克,一个是曾经的物理学家,一个是初出校门的小伙子,却
像游侠似的从天而降,左右逢源——富兰克林的X衍射图片;鲍林的搭模型
方法;莫里斯的研究基础;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技术条件……虽然不是权威
,但是可以模仿权威;虽然没有基础,但是可以借鉴和学习。别人可以不
服气,但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路是原创的,虽然大家都说这两个年轻
人是“站在巨人的脚指头上”,但是不得不心悦诚服!

——这真叫酷~

这本书的语气,与印象中的科学传记那种平实的,有时候甚至让人昏昏欲
睡的语句完全不同
正像前言中写的,是一种“诚实的自豪”(骄傲就一定会让人落后吗?)

卡文迪许实验室的负责人布喇格爵士在序言中说:“书中所涉及到的人必
须以一种宽容的精神来阅读此书”——因为沃森有时候说话太刻薄了;但
,“书中给人留下的鲜活和率真印象是实质上这部书吸引人的地方”。沃
森在书里把罗莎琳·富兰克林描绘得古板,傲慢,脾气又坏,随后在后记
中真诚的悔改了(说明这是“错误印象”并补充了她的成就)。由此反而
可以窥见科学家孩子似的的率真和坦诚,读者或许会会心一笑呢。

******************

整一个通宵看书,时不时会想到自己,想到所在的医学院
有些死板,有些郁闷,有些压抑,有些拘泥
——做学问的道路就只能这样吗?
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


沃森在前言中写道:
“我希望本书能够表明
科学很少像外行想象的那样
完全按照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
相反,科学的进步(有时则是倒退),
常常纯粹是人为事件
其中,个性及文化传统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为此,我试图再现当时对有关事件和人物的最初印象
而不是根据DNA结构发现之后我所知道的一切作出评价
后者或许更为客观,但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一种冒险精神
这种冒险精神的特征体现为年轻人的狂妄
以及所发现的真理应该是简单和美的……”


    



~~~~~~~~~~~~~~~~~~~~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
※作者已于 2003-07-22 16:09:05 修改本文※

~~~~~~~~~~~~~~~~~~~~

========== * * * * * ==========
作者: peloponnese (peloponnese)
标题: RE:花一个通宵读The Double Helix,随感~
来自: 211.144.*.*
发贴时间: 2003年07月22日 16:11:27
长度: 658字
惭愧!
我能花一个通宵读的书只有武打和言情
一则白天不敢拿出来、二则情节调了胃口、三则迷迷糊糊之中也能读懂
正经的闲书只有在功课紧张的时候才能拿得起、放不下
还记得高二语文阅读课兴冲冲跑过几排书架到“科学技术”下面找到这本
书,好像还是科学出版社的老版本,薄,小开本,略有些旧——符合我选
书的标准
顺手牵了一本拓扑学,没看下去
现在记得的只有沃森自称他化学不好、还有最初研究课题是细菌交配这样
无关紧要的内容
但我得承认这是一本可爱的人写出来的可爱的书
同样可爱的书还有一个俄罗斯人写的《趣味物理学》
一个美籍俄裔人写的《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实事和臆测》
在科学的世界里我永远只能做一个门外汉
买椟还珠还沾沾自喜
可是,盒子本是漂亮东西
门外也有门外的风景 
~~~~~~~~~~~~~~~~~~~~
※作者已于 2003-07-22 16:13:59 修改本文※

~~~~~~~~~~~~~~~~~~~~

========== * * * * *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