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影视世界>>其他
[102553] 主题: 艺术电影开始做大众化文章 from 中青报
作者: vagus_zhang (鱼鱼球【滚】)
标题: 艺术电影开始做大众化文章 from 中青报 [转载]
来自: 218.78.*.*
发贴时间: 2003年09月20日 03:30:23 (UTC +08:00)
长度: 5046字
艺术电影开始做大众化文章

本报记者 吴晓东 

 
 
  9月6日,号称“无规则主义电影”开山之作的《来了》终于来了。这一天,导演胡小钉
标新立异的电影理论让很多圈里人开了眼。然而,大家更关心的却是,一通旁征博引、海阔
天空之后,胡小钉该怎样面对票房的考验―――听了“无规则主义”这么一个很“玄”的概
念,观众会不会吓得落荒而逃? 

  在《来了》中,胡小钉组合了以下元素:北欧电影的哲理特质、法国电影的散文品质和
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技巧。用胡小钉的话说,无规则主义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生活走。艺术
创作是一种心灵和情绪的创作,是无序的,因此,他的影片无法归入任何一个类型,既不是
娱乐性的商业片,也不是以前那种远离大众的艺术片。 

  在时下的电影市场,第五代正急着抢占市场,第六代忙着比拼个性,而那些号称“新锐
”的导演们却在艺术电影的大众化上做起了文章。 

  “以老百姓接受为起点,以表达内心体验为终点,这就是无规则主义的优势。”胡小钉
认为,倡导无规则主义的意义就在于,透过它,电影爱好者可以与电影真正的“零距离”。
“你只要热爱电影,能找到200万元以上资金,电影局能通过,那你也可以像我一样拍电影
,通过电影表达你的生活感受”。 

  比起“蔑视、打破和超越一切艺术创作规则”的《来了》,另一位新锐导演颢然把他的
新片《青春爱人事件》定位为“中国首部新意念电影”。据说这部电影的奇特之处在于,作
品将要呈献给观众的许多样式是我们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但颢然表示,“新意念”要比现在
所谓的“新城市电影”更符合电影工业化的要求,是一种对于都市题材电影的新的理解和叙
述方式,它的核心就是吸引观众。颢然认为,新世纪的电影应该是一个观演互动的娱乐形式
,《青春爱人事件》将尝试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让观众体验到从筹拍、拍摄到放映的全程
快感。 

  近年来,艺术电影在国内市场走着一条热闹在外寂寞在心的惨淡路,在国际电影节上获
奖的是它们,在电影杂志上面目光鲜的是它们,在白领们的津津乐道之下成为“小资”标志
的也是它们。但“票房毒药”的现状却让拍艺术电影几乎成了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行为艺术
,赚不到钱更是导演们心中永远的痛。 

  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就是一个例子。这部投资210万元却“代表了中国电影的
一个高度”的影片,不仅一举夺得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而且在加拿大蒙特
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影片”。但在国内市场上,这部影片的票房却几
乎为零。 

  还有以执导《大撒把》、《无人喝彩》轰动一时的导演夏钢,之后又先后执导的《生命
如歌》、《谁来倾听》等五六部作品,尽管获奖照旧,可是在国内却无一例外被“束之高阁
”;路学长的《非常夏日》由于发行上的问题,最后干脆进了电影频道;《花眼》、《像鸡
毛一样飞》在北京市场只分别获得了几万元和十几万元的可怜票房,连受到热捧的《小城之
春》也不过卖到区区60万元。 

  有人把电影分成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两种,谈理想的就是艺术电影,谈恋爱的就是商业
电影。但事实上,电影是拍电影的人的电影,他的主观意图决定了电影的商业或非商业,而
划分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导演或制片人心里有没有市场。窘境之下的艺术片从没有像今天
这样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多的新锐导演认识到,只有艺术是不够的,观众
和市场的认可才是实现自己艺术理念的基本前提。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没有机会与大众
见面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我已经极为厌恶以前那种拍摄状态了。”由“先锋”转向“大众”的导演张元曾非常
认真地说,让更多的观众观看和喜欢自己的电影,已成为他目前进行电影创作的一项重要原
则。 

  《卡拉是条狗》的成功让导演路学长终于体会到了拥有观众的幸福,“这次拍《卡拉是
条狗》的心态比前几次更平和了。所谓平和,是自我感觉从容了些,而这部戏的表面,看上
去也是平和的,但内在力量比《长大成人》丝毫不逊色。” 

  导演张扬则表示,我会坚持自己的东西,但观众一定是最主要的,电影终究要放到电影
院里去,现在已很难有纯粹的艺术电影了,艺术电影也需要生存空间,需要市场回馈。 

  就连因《紫蝴蝶》曲高和寡一怒之下说出“看不懂可以走人”的导演娄烨,后来都一再
表示他其实在乎票房,因为“一个好导演有义务偿还成本”。 

  目前,对艺术电影感兴趣的观众已经形成一个圈子,在西祠、北大新青年等网站,常能
看见召集大家参加观影活动的通知。他们所观摩的新锐导演的创新作品,一般人看了恐怕会
睡着;他们所津津乐道的电影大师,普通人恐怕一辈子也没听说过。在他们看来,艺术电影
的存在,已经成为一种追求自由、审美、更全面看待艺术的方式。 

  这些艺术电影发烧友主要是一些年轻人,尽管他们的身份、背景各异,但他们对电影的
理解惊人的一致―――电影不能只成为娱乐和消遣的工具,观影者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 

  对此,著名导演郑洞天认为,在中国,艺术电影的观众都是已经准备好了的,现在缺乏
的只是让他们和艺术电影交流的渠道与机会。 

  据了解,日前,北京时尚三联牵头的 A-G艺术院线重新上路( A-G是英文词组AVANT G
AROE的缩写,是前卫、先锋、先驱、个性的意思)。院线除选择国外佳作和国产新作搭配上
映外,还计划今年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参与制作3部艺术电影。 

  时尚三联公司表示,上世纪90年代影坛出现的“个性”与“主观性”,表面看来和大众
文化的普及性有所对立,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电影更平实、更直白地反映了当代人的心
境和精神状态,因此, A-G电影能更及时、更直接地与观众“对话”,潜藏着相当大的电
影市场。 

  目前,中影集团和君士传媒联手的“新艺术电影”项目也正式启动。据悉,该项目每年
投资4500万元,以每年9部的数量扶植中国艺术电影创作。已有30位左右的年轻导演参与到
这个项目中。该计划的第一部分分别是电影《好大一对羊》、民族形式包装的好莱坞故事《
红灯》以及新纪实电影《我爱北京天安门》。主办方表示,搞“新艺术电影”活动,是参照
了韩国青年电影近两年振兴的先例,希望通过这个年轻的创作群体发掘更多的新电影元素并
以此开拓更多的海外院线。 
 


~~~~~~~~~~~~~~~~~~~~
生活的意
========== * * * * * ==========
上级目录
Copyright © 2001-2025 枫林在线(www.FengLin.inf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