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论坛精华区>>学习交流
[141480] 主题: 帮高老师做个广告~~~~~~~~ :)
作者: xiaokaone (害怕游泳的鱼·渔家傲)
标题: 帮高老师做个广告~~~~~~~~ :)
来自: 61.129.*.*
发贴时间: 2003年12月27日 18:05:35
长度: 7243字
(记者  屠国伟 江敏俊)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开了两门研究生
课程,“艾滋病健康社会科学”和“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课程关注了艾
滋病和同性恋两个主题。课程本意是面向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生,却引来
了全校师生的关注。据悉,国内开设类似课程的高校实属不多,而这次授
课教师多为国内该领域的一流学者,其阵容之庞大也无疑是开高校之先河
。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该课程的负责人高燕宁老师。

            我们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高老师: 我们开这门课程的初衷其实是从公共卫生的角度考虑的。艾
滋病之所以能对整个社会构成威胁,不是因为吸毒,也不是因为卖血,而
是其性传播的方式。而我们的社会如果还不学会跟相关的弱势人群打交道
,让这些人群处在地下的状态,艾滋病在这些人群的传播也就越来越快,
最终必将威胁到全人群的利益。至于为什么会涉及到同性恋这个问题,我
们不妨引用张北川教授的一句话,“有意思的是,艾滋病使我们的社会越
来越关注同性恋了。”真正解读艾滋病对整个社会的危害,最敏感的指标
是这个疾病经性传播的比例。所以,我们就不能避而不谈同性恋这个问题
。因为它也是性传播方式之一。
西方的同性恋者大多不结婚。但是在中国,受到几千年的传统思想的束缚
,大多数同性恋者在强大的文化和舆论压力下,最终还是会选择与异性结
婚,这样就相当于又打通了一条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渠道。有关研究
表明,我国MSM(男男性接触者)在性方面相当活跃,但由于结合关系的稳
定程度更低且安全性行为更糟,当代中国存在HIV在MSM中严重流行的可能
,且流行速度超过九十年代初中期的西方国家。这是我们为什么要从公共
卫生的角度来开这门课程的原因,而社会科学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又比我们
要深刻得多。
           
  
                强大的教授阵容实属国内罕见
那么,为了预防艾滋病,为什么要颇费周折来研究同性恋亚文化呢?又为什
么要邀请这么多名教授来讲课呢?事实上,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要切
断艾滋病的性传播,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用好安全套,可问题远没
有那么简单。以同性恋为例,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即使你知道了他们在
哪儿,你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你能理解他们之间的默契吗?你知道他们
是怎么看你的吗?如果你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你不懂得怎么接触这
个人群,您怎么跟他们一道来预防艾滋病呢?所以,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简
单的愿望,我们就不得不先学习如何跟这个人群打交道。
笔者手头的一份课表上列出了所有的授课教师,令人惊讶的是上这门课的
并不是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而很多都是国内在同性恋及艾滋病研究领域
的大学者和知名人士,如李银河、张北川、秦士德、智同、杜聪……这些
以前只在报纸上看到过的名人都应邀讲课,其阵容之强大无疑是国内罕见

这些被邀请的教授都是在这个领域里赫赫有名的学者。其中之一便是写作
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同性恋现象的学术理论专著的张北川,他是国内在同性
恋人群中进行大规模艾滋病干预的第一人,也是国内首位马丁奖(国际社
会对我国艾滋病防治领域有杰出贡献人士设立的惟一奖项)获得者。“我
的勇气来自科学。”这就是我认识的张北川。一个忠于科学,献身中国的
卫生事业的学者。能够与这么多的知名教授近距离接触也实乃一大幸事。


               
          夜访同志酒吧——张开另一双眼睛
按照课程安排,11月11日晚上我们对上海的同志酒吧进行了实地考察。笔
者也有幸加入了考察的队伍。这算是我们第一次能够这么近距离地触碰这
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喜欢用一个词“圈子”,把接触的人群自然分为圈内
人和圈外人。“圈内人”把“圈子”保护起来,只是为了避开“圈外人”
不理解的目光。可正是因为这样又加深了“圈子”的神秘和不被理解。而
我们呢,虽然带着满心真诚,希望能够充当桥梁的角色,但当我们踏进车
门时,还是忍不住忐忑不安。
排斥是很明显存在的,无论是服务生还是其他客人,对我们投来的眼光至
少不是友善的,有的酒吧甚至索性关门了事,拒我们于千里之外。四个多
小时的奔波,真正看到的其实并不多,甚至不如网络、文学、影视来得生
动,但这一晚的心理旅程却已丰富而完整了。
我曾以为自己从不歧视同性恋,只是对他们的生活充满着好奇,然而我更
不知道,这些许异样的眼光才是让他们不敢走出黑暗的主因。在一个酒吧
里,我细细观察了一对“情侣”,
他们平静地说着话,只有偶尔的眼神交流才表达出彼此的情感。他们很默
契,会适时地递上一支烟之类的。而事实上他们除了在性取向上与我们有
异之外,真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他们渴望宁静的生活。他们逃避,封闭
,因为害怕,因为痛苦。
    我们生活在这现实复杂的社会中,习惯了用眉毛下的那双眼睛来看这
个世界,看见的都是五光十色的鲜亮外表,并且相信眼见为现实的结论。
其实我们还有一双眼睛在我们的身体里,那就是用心去感受。放开心胸,
不论你是否从心里接受这个人群,但至少在见面的时候请点头微笑,因为
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是我们用另一双眼睛的包容和接纳。



        性爱有度 ——秦士德教授的精彩讲座
11月14日下午由秦士德教授授课。(有趣的是,秦士德教授还是张北川教
授的老师。)当记者来到新教202的时候,发现那里已经是人满为患了。听
课的除了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生之外,记者还发现了很多医学院的学生,
塔们中很多人因为没有位置而挤在教室后面。 当记者问及他们为什么前来
听课的时候,很多人虽然表现出一些腼腆的神色,但还是很坦然地承认希
望自己能够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因为之前基本上没有在课堂上听老
师这样直白地讲述过类似的话题。
秦教授从性别倾慕度、性伴执着度、性欲的烈度、性理念的文明度、性智
慧的羞耻度、性习俗的流行度、性感因素的整合度、性操作的风险度、性
经历的深度、性权利的掌握度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性爱有度”
这个主题。
而在同性恋婚姻问题上,秦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不婚双赢
,结婚双输”。(这里的“婚”是指同性恋者与异性结婚)他认为结婚只
是在物质演化过程中“最后一秒钟”出现的性伦理运动的产物,它以性生
理、性心理为“垫脚石”,历史地必然地实现着社会的经济政治使命。可
以说结婚是一种“借题发挥”:借生育子嗣(性生理)和男欢女爱(性心
理)之题,达到占有财富、继承遗产(性伦理)之目的。而同性爱者之间
聚散离合的情爱天性与异性爱者毫无二致,但社会却没有给他们留下结婚
的席位。因为人们不知道、不相信或不理解世界上竟有只爱同性的同性爱
者。社会在前进,性文明在发展,如果我们能多些理解、多些宽容、多些
双赢,少些无知、少些专横、少些双输,人们的性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我们希望能把这门课上好
    高老师:在为研究生开设这门课程的同时,我们受到了很多本科生的
关注,这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我们一直认为给本科生上课和给研究生
上课有点小小的不同。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的批判力和鉴别力相对比较
强,所以我们希望能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我们
对讲课的分寸问题仍然还不是很有把握,所以,还希望多听听同学们的意
见。我们希望尽量把这门课上好。如果可能的话,不仅是在枫林校区开,
也希望能在邯郸校区开,两个校区轮留开也许更能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
让更多的人关注艾滋病这个问题和同性恋这个现象。在今年教学中,复旦
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郑桂珍教授、邱晓露教授、孙中欣教授和
沈奕斐老师都主动与我们取得了联系,相互间已有了很好的配合,所以,
如果我们明年还开课时,不仅会请校外的老师,还会有我们校内自己的老
师,不仅有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还有社会科学方面的老师,这样,课程
的层次感应该比今年更丰富。说得远一些,如果有一天,当大家面对这个
人群时,彼此都怀着一颗平常心,彼此都有一种平静和开放的心态,彼此
都以朋友相称,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日子。
         
               课程介绍

11月21日        刘丽青女士   青少年性健康
11月24—26日    白先勇先生   我的杞忧:廿一世纪艾滋对华人世界的威

11月24---26日    杜聪先生     同性恋干预
11月28日        邱仁宗教授   艾滋病与伦理学
12月4日         二言先生     同性恋的历史演变
12月5日         待定         传媒与艾滋
12月12日        景军教授     艾滋病视野中的弱势群体
12月19日        毛立敏教授   澳洲HIV/AIDS及疫苗研制
待定            高燕宁老师   艾滋病健康社会科学导论

感谢高燕宁老师对我们采访的支持和指导,再次致谢!
课程更详细的介绍可参阅前一期的《复旦青年》上的终稿。
本文版权归《复旦青年》所有,谢绝转载!




              


~~~~~~~~~~~~~~~~~~~~
或许我在下著雨的夜 还会愿意想起你的脸
细雨纷飞 掩饰你的眼泪 
在我转身以前 让我擦干你的脸
别再挂念那一些 谎言或者是诺言
勇敢走出我视线 当你越走越远 
我会亲手为你 画一个美丽的句点




~~~~~~~~~~~~~~~~~~~~

========== * * * * * ==========
作者: landetuifei (沉舟)
标题: 消除对同性恋的不公,请尊重不同的性取向(转载)
来自: 218.78.*.*
发贴时间: 2003年12月29日 13:24:43
长度: 5240字
专访李银河:同性恋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现象
新浪观察:大部分的普通民众都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病态,
或者是变态。需要得到医生的医治。是这样的吗?

  李银河:我想这是不正确的。在2001年4月20日面世的一个有关精神病
的手册上,正式删除了有关同性恋的内容。这个情况,中国中央电视台也
做了相关的新闻报道。这表明了中国在同性恋方面的看法,已和国际持平
。关于同性恋不是疾病这一论断,是有关专家对照许多对同,异性恋人的
心理状况得出来的。一般的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程度都和异性恋者相当,没
有什么特别的。

  新浪观察:那么同性恋是怎么产生的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同性
恋人群的出现?

  李银河:在同性恋的产生上,学术界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定论。一般地
说,可以分为先天说和后天说两类。先天学说的学者认为同性恋者在生理
构造上存在和一般人的差异,包括(1)胎儿期因素;(2)大脑因素;(3)荷尔
蒙因素。正是由于这些物质的而非精神的东西,先天决定了同性恋者的形
成。另一种持后天说的学者从社会建构论出发,认为是后天的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环境因素)造成同性恋的形成。同性恋
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古罗马其实可以说是同性恋的一个兴盛时期。那
时一般的成年男子除了有几个亲密异性朋友之外,都会有至少一个以上的
少年男性亲密伙伴。实际上,从整个动物界来看,同性恋不光是人类才有
的现象。在人类的许多近亲如大猩猩中都可以找到同性恋的现象。许多学
者据此说明同性恋其实是天然的,天生的,正常的现象,无可厚非。

  新浪观察:不论同性恋正常与否,我们都不得不注意到它与艾滋病紧
密联系这一现象。您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同性恋人群会比一般人群有更
高的艾滋病发病率?

  李银河:这个现在倒也不一定。从西方国家的情况来看,当年艾滋病
在男同性恋者中被发现,而且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传播极快。而在
女同性恋者这种情况出现得相对少得多。这主要是和男同性恋者的行为方
式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在一些学者和政府宣传的作用下,男同性恋者对
他们的可能造成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艾滋病的发生也
降低了不少。在国内,现在艾滋病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卖血,静脉吸毒,
然后才是男同性恋者人群。男同性恋者人群艾滋病发生率比起国外还较高
。为什么同性恋人群会比一般人群有更高的艾滋病发病率,我想这主要和
同性恋伴侣之间没有太稳定的受法律保护的关系有关。他们的性伴侣一般
经常更换而且关系比较复杂。这都是艾滋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原因。在这点
上,我主张给予同性恋者以婚姻。已有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这点,以法律
的形式,赋予了同性恋者以婚姻的权利。

  新浪观察:能介绍一下国外的同性恋者的婚姻吗?这种婚姻能多大程
度上的改变他们的现状呢?

  李银河:在北欧几国,如芬兰,挪威,瑞典等都有了有关同性恋者婚
姻或类似婚姻关系的法律条文。另外德国和法国最近也颁布了相关条例。
在美国的一些州,也有对同性恋者权利的保护条文。当然,由于美国实行
的是州立法,一些州甚至视同性恋为违法行为。一般关于同性恋者的婚姻
或类似婚姻的规定,对他们在彼此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身后财产继承,共
同领养孩子上都有相关保护,对稳定同性恋者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至少是正常对待不受歧视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国内虽然说是
不说违法,而且和西方对同性恋者的传统压迫来看也是温良得多的社会态
度,但没有相关保护或承认的条文。承认同性恋,给他们以合理的权利,
这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是多元化的进一步体现。

  新浪观察: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些报道,说国外有基督教徒向政府抗议
,拒绝把孩子交给同性恋者抚养,以消除由此给下一代带来的不良后果。


  李银河:其实这个怎么说呢,一直争议很大。不仅是收养小孩,包括
工作什么的,都比较受歧视。我认识的一个国内的同性恋者,因为暴露了
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的老板限他在三个月内找到新的工作。这还算好的
了。而且当事人根本不能去告他的雇主,不能因为他是同性恋就歧视他,
从而剥夺他工作的权利。怎么告呢?根本没有相关的保护或反歧视法律条
文。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公开的同性恋者福柯说:“一
个同性恋当大学教授,某种程度上和一个秃顶的人当教授没有任何实质上
的差别。”除了他所专长的领域,难道他会对他的学生怎么怎么样吗?难
道他会把他的学生全教成同性恋吗?这是比较荒唐的担心。福柯现在在西
方社会比马克思还有名,这是一个有趣有现象。

  新浪观察: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好象同性恋者的行为成为越来
越可能的现实。不知您留意到了没有?

  李银河:是这样的。我记得好象有谁给我说过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十
个网站中就有三个是同性恋的。这里有更新率,浏览量等多项指标。我自
己的感觉是同性恋者在网上都挺活跃的。不用再躲躲闪闪,可以自由交流
寻找同类。

  新浪观察:按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早上我们醒来,发现同性恋
成了主流,反而异性恋成了少数?

  李银河:这个担忧应该还是不必的。据资料显示,不管一个社会的整
体环境是特严还是特宽,同性恋人数的比率都是控制在一定的数上,基本
上呈一个不变数。而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一般大城市的同性恋比率较
平均水平会高此。象美国平均约3-4%,但纽约的水平就超出了这个数。再
比如香港,同性恋水平达到10%。好象同性恋人群更喜欢城市生活。

  新浪观察:翻阅资料,不时会发现一些国外知名人士因自己的性取向
而遭受不幸的事。如英国著名文学家王尔德,如不久前被袭击的巴黎市长


  李银河:国外对同性恋也有歧视,而且曾是相当激烈的。象希特勒,曾
想要消灭所有的同性恋者,对他们进行了毁灭性杀害。还有以前的教会也
大力打击同性恋,认为同性恋是可耻的,是不伦的,违反教义的。每年的
6.29,国外都会有同性恋者举行的自豪游行,纪念他们的反抗运动。这里
有许多同性恋名人的不幸例子。如柴柯夫斯基,因为承认自己是同性恋,
后来受到一个贵族审判会的审判,被迫自杀。其实同性恋的杰出人士很多
,还有象达芬柯,米开朗基诺,王尔德,福柯都是同性恋者。西方国家总
的来说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向理解和尊重在发展。他们的同性恋可以在公开
自己的身分的情况下竞选市长,甚至有国会议员也向公众承认自己是同性
恋。在国内,相关的保护和承认条例还几乎没有。在此,我还是呼吁给社
会能给同性恋者以一个比较正确的看法和应有的尊重。承认他们,标志着
一个国家的更加文明和进步。


========== * * * * *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