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枫林视点>>讨论区 [快速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Medicine/gushi/(故事)
[264681] 主题: 吴阶平:影响我一生的口试
作者: maizi 标题: 吴阶平:影响我一生的口试 [转载]
昵称: 麦子的靴子 来自: 222.64.*.*
经验值: 327 发贴时间: 2004年08月11日 22:23:54 (UTC +08:00)
等级: 白手起家 长度: 3854字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un 8 15:35:26 2003) 

吴阶平:影响我一生的口试 

1936年读完燕京大学三年医预科之后,我考入了北平协和医学院,开始了五年的本科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有两次口试,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才真正理解那两次口试对我产生了多么大
的影响! 

协和医学院的学习,竞争很激烈,作为一名成绩平平的学生,我入校之后,压力很大,但却
未能改变自己对学习要求不高的局面。 

第一学年结束时,生理学举行笔试和口试。生理学科主任林可胜教授负责我的口试。林教授
是国际上很有声望的生理学家,20世纪30年代为了支持抗日斗争,他曾亲自组织学生参加“
医官训练团”,并在清晨到学生宿舍督促学生出操。 

走进林教授办公室,他请我坐下,他和蔼的面容使我很快就平静下来。他很随便地说:“ 
午餐铃声响了,你去吃饭,这时你有些什么生理活动?”我比较全面地就身体各系统的反应
作了回答。看来林教授是满意的,接着他又说:“你突然跌倒,其间有些什么反应?” 

对这个问题我开始有些不知从何答起,但很快就从失去身体平衡说起。在生理学的学习中并
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我只得以常识为基础联系有关生理知识作答。对这样回答林教授还从
几个不同方面启发我,我又作了补充解答。我感到15分钟的时间可能要到了,等待他宣布考
试结束。谁知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忽然秘书敲门进来说,
礼堂的追悼会就要开始了(后来知道是悼念一位英国学者),请他即去参加。我听了如获大
赦。哪知,林教授转过来对我说:“你等着,我很快就回来。”他离开办公室 时,我看了
看表,口试已经进行了五十多分钟。林教授果然很快就回来了,接着又问了二十多分钟。林
教授所提问题都是从实际出发的,不是就知识问知识,而是用实际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
的内容。这对我后来重视实践有重要影响,虽然当时并不自觉。 

我在内科见习结束时接受了本文要说的第二次口试。口试办法是分配每个学生一名病人,在
一小时内完成初步临床诊断,包括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诊断(一般是血、
尿、粪便的常规化验),然后在口试时汇报各有关内容,提出临床诊断和诊断根据,答复教
授的提问。这个口试着重在基本功的检查,但亦可涉及更深入一些的诊治问题。 



主持口试的是内科主任、国际知名的荷兰籍医学家司乃博教授。他到中国不久,但已起到了
提高全院临床医学水平的作用。 

考试那天早晨,我穿好白大褂,戴好帽子、口罩,全副武装,同时带着显微镜和做血、尿、
便常规检查用具到口试室等候。约在早上8:20,内科住院总医师给应试生每人一张纸条,
上写病人姓名、病区、病床号,并说明九点半之前回到原地等待口试。 

我在小单间病房中找到病人,出乎意料,他是一名垂危的农民,说话已很困难,理解力差。
原来拟定的时间分配根本不符合实际。我抓紧时间进行体格检查,努力查清病变所在范围,
有无肺结核空洞和胸膜病变。接着查腹部,像是慢性 膜炎,补问病史,他常有腹痛,结合
肺部严重结核病,可以诊断为结核 愿鼓ぱ住2 结核菌是比较费时间?,其中染色费时间,
检查涂片更费时间,但就科学性来说应当查。待查完涂片离考试时间只剩下几分钟了,再也
没有时间对大便做显微镜检查了。我回到病人那里,看他已是奄奄一息,为此我心情十分沉
重,为了接受口试,我给垂危病人增加了很大负担,却未能带给他一线生机――这个病人第
二天就去世了。 

轮到我口试了。我按计划报告病人发病的简要过程,详细说了体格检查和化验结果。说到肠
道结核和结核 愿鼓ぱ资保 我说:“没有?间对粪便作显微镜检查,但从外观已见到脓和血
。”司乃博教授丝毫没有不满之意,反而说:“没有用显微镜,不是没有检查,肉眼观察也
是检查,你在报告化验结果时就可以说粪便肉眼检查的结果。”他拿出病人的肺部X线摄片
,边看边让我复述我在体检时得出的检查结果。我的检查结果基本上与X片上所见一致。司
乃博教授用赞扬的口吻对我说:“你给病人胸部所作的体格检查结果是完全正确的。”我以
为口试已经结束,我看司乃博已在收拾桌上的材料,精神就松弛下来。他突然又问:“还有
什么工作要做?”我一愣之后,接着就回答:“最好能对他家里人作肺部检 查。”这是一
个未经思索而又属合理的想法。他在表示赞许的一笑中终于结束了这次口试 。他当场给了
我许多鼓励;后来,当我在那一学年被评为优秀生时,我猜想,这或许也和 他的推荐有关
。 


那次口试对我的重要影响也是几十年之后在回顾中才逐渐理解的。在口试中我的“超水平 
”发挥,不仅提高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而且也体会到认真和全面准备的重要。第二年司乃
博教授以“有准备的头脑”为题,在上一班同学的毕业典礼上作了报告。他的题目来自微生
物学奠基人路易・巴斯德的一句名言“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 * * * * ==========
作者: Virgil 标题: Re: 吴阶平:影响我一生的口试
昵称: 我把青春献给你 来自: 221.227.*.*
经验值: 57613 发贴时间: 2004年08月11日 22:58:53 (UTC +08:00)
等级: ☆☆☆☆☆ 长度: 71字
中国的教育是不是越来越倒缩了?

--
就这样被你征服!吞下你藏好的毒!    

========== * * * * * ==========
作者: xiaokaone 标题: Re: 吴阶平:影响我一生的口试
昵称: 害怕游泳的鱼 来自: 218.78.*.*
经验值: 84661 发贴时间: 2004年08月11日 23:32:29 (UTC +08:00)
等级: ★★★☆☆ 长度: 50字
一招就是几百个

精英至少不是成群成群培养的。我想。
========== * * * * * ==========
作者: FADAI 标题: Re: 吴阶平:影响我一生的口试
昵称: 花钱发呆 来自: 222.64.*.*
经验值: 4536 发贴时间: 2004年08月12日 17:20:48 (UTC +08:00)
等级: 对答如流 长度: 7925字
林可胜先生……中国生命科学界的一代宗师阿
上药理的时候讲到外周和中枢镇痛药,必然提到林可胜。上生理课的时候难得讲到几个中国
人的名字,朱大年先生说林可胜的名字你们一定要记住。
哎哎,这是绝对优秀的华裔科学家,和现在某些浪得虚名的不能比


几被遗忘的中国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生命科学之父: 林可胜

 

美国华盛顿大学 中国科学院

饶 毅

 

       在关心中国现代科技发展时,想到中国科学史,常常使人感慨。

 

       这里想谈一位对中国近代科学(特别对是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发展史上起了奠
基作用的人:林可胜(Robert K. S. Lim)。林可胜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科学家

之一,他还是一位有趣味的多才多艺的人。林可胜又基本上不为中国大众所知道、甚至也几
乎为中国生命科学界遗忘了。不久前,我在美国田纳西州的范得比尔(Vanderbilt)大学作学
术报告时,遇到一位受过林可胜影响的美国教授,使我想提笔把这些年来从不同渠道得知的
一些林可胜的故事记录下来。  

 

       林可胜的父亲林文庆是原籍福建厦门的新加坡华侨,据说曾是孙中山的医生,以后
是厦门大学的创校校长。林可胜生于1897,他在海外长大,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念医学院、并
继而接受研究生教育获博士学位。他1924年回中国,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和系主
任,1949年赴美,先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任研究员,
后在迈尔斯药厂研究部门(Miles Lab)任实验室主任,1969年去世。

             在1920年代,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都还在起步阶段,一般能把大学课程
开好就很不错了,有小规模的研究中又有相当的是类似测中国人血红蛋白量或骨头长短一类
的虽然重要但不非常原始。那样的背景下,林可胜是中国早期能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为数
极少的科学家之一。他在生理学和神经科学有很好的研究。这一方面是当时洛克菲勒基金资
助成立协和医学院,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并有提倡科学研究的风气。另一方面,我们知道,
有外界条件是不够的,林可胜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努力也是他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因素。
林可胜主要研究工作是胃肠道生理和神经生理。他在痛觉方面有一项研究是用实验方法区分
外周镇痛药和中枢镇痛药。一般来说,痛觉是外周受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最后到脑)
,有多种镇痛药,如人们熟知的吗啡和阿斯匹林,理论上,它们可以是在痛觉传道通路的多
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起作用,但药理学家们当时不知道怎样区分镇痛药是在外周起作用、还
是在中枢起作用,林可胜实验室设计和进行了第一个有效区分外周和中枢镇痛的实验,并证
明阿斯匹林是在外周发挥镇痛作用的。这些实验到去年仍被英国科学家维恩爵士(John Vane
)称为镇痛研究的经典工作,而维恩本人是因为研究阿斯匹林镇痛机理而得1982年的诺贝尔
奖。林可胜对科学有持之以恒的热爱,在他逝世的1969年,他还有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
院刊》和《生理学年评》。

 

       林可胜是最早为世界科学界推崇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是协和第一位华人系主任。
当时协和待遇与西方相近,可以招到很好的教授。协和解剖系早期的系主任Edmund Cowdery
 回美国后是我们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解剖系主任,协和药理系

曾招聘哈佛医学院药理系主任克来耶(Otto Krayer),因为哈佛医学生喜欢克来耶而

抗议,使他没有离开哈佛去协和。这些都说明当时协和的吸引力,同时也说明当时协和多数
系科由非中国人主持。林可胜成为协和第一位华裔系主任,是其能力服人的表现。1949年后
林可胜呆了一段时间的高等研究所,当时正是有爱因斯坦等人的高潮期。1957年迈尔斯药厂
研究部门聘请林可胜去创立研究部门和主持一个实验室时,不是因为林可胜是药理学家,实
际上,林可胜是生理学家。我在范得比尔大学遇到的那位教授曾在1962年左右到林可胜实验
室工作过一个暑假,他的感觉是,迈尔斯药厂因为对林可胜的研究水平和名声的信服而聘请
他,林可胜可以自由选题,并不一定要研究药物。林可胜是迄今为止在权威的年评杂志系列
发表过综述文章的人数不多的华裔之一。1942年,林可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5
年,为美国科学院院士。那个时期,华裔中其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有:物理学家吴健
雄(1958)、数学家陈省身(1961)、应用数学家林家翘(1961)、物理学家李政道(1964)和杨
振宁(1965)。这几位最早为国际科学界推崇的华裔科学家中,以林可胜在中

国的工作为最长,实际上,他的事业有相当部分是在中国的。  

 

       因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在中国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林可胜对中国早期科技
教育,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对科技教育界起了示范作用。因为林可胜的活跃,他在中国的工
作不仅限于自己的研究,他对中国科技发展多方面起了很重要作用。林可胜创办了英文的《
中国生理学杂志》,在中国当时没有其它生命科学研究性杂志的情况下,这个杂志是中国生
命科学研究的唯一杂志,范围覆盖了生命科学多个领域。主编这个杂志还有香港的安尔(H. 
G. Earle)、协和药理系主任伊博恩 (B. E. Read)和协和生物化学系主任吴宪(协和第二位
华裔系主任)。《中国生理学

杂志》质量之高,在三、四十年代有当时在澳大利亚的英国神经生理学家埃科斯(John Ecc
les, 196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翘首以盼的时期,是中文科学刊物史上突出

的记录。可惜这样的记录在这个杂志分成在大陆和台湾的两个杂志以后很难说再达到过这样
的水平。林可胜也曾任过中华医学会会长。1948年,林可胜作为中国生物医学的自然领袖,
对中央研究院设立院士制度起了作用。

 

       林可胜对中国的贡献超出科学范围。抗战时期,林可胜领导医疗系统投身救国事业
。日军进攻上海时,他领导了红十字医疗队参与救援。 1937年,林可胜在

汉口组织了20多个医疗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主力。在贵阳,林可胜主持了被称为中国战
时最大的医学中心,组织的训练班培训了一万五千多医疗技术人员。他创建和领导了中国军
队救护系统,1941年后出任当时政府军队医疗系统的主要领导职位,包括军医署长。林可胜
不只领导组织,还曾亲上缅甸前线救护。林可胜在战时的工作两度为美国颁奖:1943年获罗
斯福总统授荣誉勋章(Legion of Honor)、

1946年获自由勋章(Medal of Freedom)。

 

       林可胜在教育上为中国直接和间接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他和他的协和同
事们,培养了中国最好的一批医生、医学科学家和生命科学家。当时已有的医学院中,虽然
还有几个较好的医学院,但协和是医学和研究并重的唯一学校,是中国学术医学的摇篮。以
后中国大众比较知道的协和名医如妇产科的林巧稚曾跟随林可胜的同事伊博恩做过研究、内
科的张孝骞从湘雅毕业后也在协和进修期间从事过研究、泌尿外科医生吴阶平是协和最后一
届用英文开完全部课程的医学生。林可胜还直接培养了中国生命科学家,包括中国科学院生
命科学部分的主要创立者冯德培。冯德培是因为全部在中国进行的科学研究成就,于1986年
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四十年代中后期,林可胜指导以前做过自己学生的年青同事冯德培
筹备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1949年,大概是因为考虑到曾在政府和军队任职,林可胜离开
了中国大陆。据冯德培后来告诉我,林可胜离开时大陆时,认为后继者冯德培应该可以留在
中国大陆继续发展中国科学,冯德培不负厚望,领导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以后
衍生为中国科学院在上海的几个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所,长期是中国生命科学的主要中心。
协和医学院衍生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生命科学的主要
支柱。抗战后,林可胜创办国防医学中心,成为以后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和台湾的国防医学
院。

 

       林可胜离开中国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通过他以前的工作和教育还在产生,而且从他
到美国后至去世以前,一直在关心中国的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发展。他是那个年代少有
的在英文刊物上引用中国文章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邹冈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张
昌绍,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了吗啡镇痛的脑内作用部位,是领先于世界的一个工作。
他们的论文先在《中国生理学杂志》的继续刊物《生理学报》上、后在《中国科学》上发表
。林可胜大概一直在看中国的刊物,他在自己的英文文章里引用邹冈的文章,把中国的工作
介绍给国际科学界,对于世界认可这项中国的成就起了重要作用。 

 

       林可胜还是一位有趣的人。传说他讲课时可以用双手同时在黑板上画图。据邹冈说
,林可胜最早引起他未来妻子的注意是他画了她的像。作家林语堂在《八十自述》里回顾,
在中国学潮时,林可胜曾给他庇护场所。在缅甸时,情况迫使下,林可胜自己还临时摸清了
怎么开火车。我上面提到的美国教授对林可胜的优雅有很

深印象。虽然他当时是跟林可胜学生物学研究,林可胜在暑假结束时却送了他一套数学书籍
。

             回顾林可胜这样一位对中国科学和社会有贡献、又有个人特点的人,使我们
特别有兴趣。了解一些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也许可以使人们珍惜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高质
量开端和科技教育界人士形成的良好的传统,从而更加改善科技教育界的风气,努力推动中
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资料来源

1. 刊物: 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Chinese Jo
urnal of Physiology Vol. 1-17;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The Pharmacologist, Procee
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生理学报》。

2. 以下人 士的写作或交谈:陈方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冯德培( 中国科
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已故), A. Goldstein(美国斯坦福大学药理系), David Ong(V
anderbilt 大学生物化学系),S. C. Wang(王世峻), 吴阶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
大学),邹冈(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已故)。

 

--
 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人喜欢冒着杀头的危险说众所周知的道理,而且,人们喜欢把这样
的人叫做勇士,把这样的话叫做思想。 
    

========== * * * * * ==========
作者: lotus 标题: Re: 吴阶平:影响我一生的口试
昵称: lotus 来自: 211.95.*.*
经验值: 2040 发贴时间: 2004年08月13日 19:36:17 (UTC +08:00)
等级: 对答如流 长度: 43字
以前看过这篇文章 还剪下来了呢 不错的 有启发
========== * * * * * ==========
每页条 |◀ ◀ 第/2页 ▶|
Top

| 用户注册 | 密码重置 | 在线用户 | 常见问题 |

Copyright © 2001-2025 枫林在线(www.FengLin.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时间显示基于用户时区设置:Asia/Shanghai (UTC +08:00)
页面运行使用35.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