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文学小筑>>讨论区 [快速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guyun/(古韵声声) |
[73424] 主题: 赤壁赋 |
作者: KID_1412 |
标题:
![]() |
|
昵称: 无知・谓我何求? | 来自: 218.78.*.* | |
经验值: 69230 | 发贴时间: 2003年07月18日 00:13:32 (UTC +08:00) | |
等级: ★☆☆☆☆ | 长度: 1646字 | |
![]() |
……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听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适…… ――苏轼・赤壁赋 那天,听到Secret gardenⅢ的Dreamcatcher 便不由自主地大声吟诵起《赤壁赋》来 时间和空间相差了那么远 可弥漫在空中的水气却有横越亘古的力量 还有静谧如月光的音符 ――一瞬间我觉得我就在白露水光间的那苇小舟上 高中三年的课本上,只有一篇《赤壁赋》记得那么刻骨铭心 清风、明月、美酒、洞箫 妩媚的水,沉默的山 无影无踪的古人,无尽无竭的天地 自己,是一个婴儿 微睁双眼向造物者嘻笑 在人生长河间随波逐流又随遇而安 在当代人眼中 这种自在已近乎奢侈了 同样在月光下 朱自清说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苏东坡却说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听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么一“共适” 无论千年前的那位“客” 还是千年后的我 都被那阵清风,那弯明月迷醉了 前一刻,“我”还是人世间的我 然而现下,“我”便是自然中的我 王羲之遍邀名士流觞曲水时 人人头上也许还都戴着鉴别身份地位的帽子 苏东坡携诗带酒泛舟赤壁时 彼此不过是收拾风月的酒徒 只可惜风月无边 一觉醒来,东方大白 还得回到人世。 在这样烦躁的夏夜里 不知怎么,只想和他们一起高唱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与自然相融即使只有一夜,那一夜,也便是永恒。 |
|
========== * * * * * ==========
|
作者: chenqielton |
标题:
![]() |
|
昵称: 晨 | 来自: 218.78.*.* | |
经验值: 90 | 发贴时间: 2003年07月18日 17:46:03 (UTC +08:00) | |
等级: 初来乍练 | 长度: 750字 | |
![]() |
好文好文。 常闻道亦有道,未知谁来说道。今闻离离说道,水天一方。 赋中妙笔,前赤壁赋也,常读此文而感,心神合一,笼罩月光迷离,倾听东坡玄笔曼妙。舟 、酒、箫,江水浩渺,万物萧萧,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古今英雄,湮灭飞灰。 苏大诗人,得道之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时光变幻,一去不返,然“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月缺元合,不过眼里春秋。 江上清风,风间明月,我之所求,天之所赐,吾与子共适。离离解道,颇中东坡心怀,然宇 宙之大,心向往之者,又岂“唯使君与操耳” 文中“彼此不过是收拾风月的酒徒 ”,酒徒一说,实不敢苟同。酒徒不为行云流水文章, 文章造化,岂是随意可做?情到之处,意先到,意到之处,酒先到,酒乃仙人神品,酒中仙 人,诗中俊才。“收拾风月”,岂是举手之劳?你我又敢收拾风月否?怕是风月先收拾了我 们。收拾风月的不是酒徒,有的酒徒,清高堪比风月。。。 |
|
========== * * * * * ==========
|
作者: KID_1412 |
标题:
![]() |
|
昵称: 无知・微笑型抑郁…… | 来自: 218.78.*.* | |
经验值: 69777 | 发贴时间: 2003年07月19日 02:29:48 (UTC +08:00) | |
等级: ★☆☆☆☆ | 长度: 1172字 | |
![]() |
呵……其实写这篇东西是在n年前,闲得无事,乱翻古文――现在却是连这样的兴致都快没
有了
酒徒一说,也是瞎比画;我在想作者的心境呢,忘却了官职,忘却了名利,行舟作赋,纵酒
放歌……越是觉得累的时候,就越是羡慕那种自由和快意,不知不觉就说那是“酒徒”了,
可没有亵渎先人的意思啊~
真是喜欢赤壁赋呢,想想东坡当时的处境,还能写出那样的字句来
现在读起来读起来,都会觉得有清风徐来……
=============================
晨在其大作中写道:
好文好文。
常闻道亦有道,未知谁来说道。今闻离离说道,水天一方。
赋中妙笔,前赤壁赋也,常读此文而感,心神合一,笼罩月光迷离,倾听东坡玄笔曼妙。舟
、酒、箫,江水浩渺,万物萧萧,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古今英雄,湮灭飞灰。
苏大诗人,得道之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时光变幻,一去不返,然“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月缺元合,不过眼里春秋。
江上清风,风间明月,我之所求,天之所赐,吾与子共适。离离解道,颇中东坡心怀,然宇
宙之大,心向往之者,又岂“唯使君与操耳”
文中“彼此不过是收拾风月的酒徒 ”,酒徒一说,实不敢苟同。酒徒不为行云流水文章,
文章造化,岂是随意可做?情到之处,意先到,意到之处,酒先到,酒乃仙人神品,酒中仙
人,诗中俊才。“收拾风月”,岂是举手之劳?你我又敢收拾风月否?怕是风月先收拾了我
们。收拾风月的不是酒徒,有的酒徒,清高堪比风月。。。
|
|
========== * * * * * ==========
|
作者: chenqielton |
标题:
![]() |
|
昵称: 晨 | 来自: 218.78.*.* | |
经验值: 272 | 发贴时间: 2003年07月19日 18:35:48 (UTC +08:00) | |
等级: 白手起家 | 长度: 2195字 | |
![]() |
当年看到《赤壁怀古》一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语文老师的逼迫之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背,说实话
,不太喜欢背赋啊,曲啊的(不过挺好看),还是喜欢诗词,虽然诗词也难懂但音律较强,
摇头晃脑倒也不亦乐乎。后来背得熟了,觉得奇怪:怎么就“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呢?
难道说“小乔初嫁了”,小乔是不情愿的,只是周郎的一厢情愿?没道理啊,不是说“欲得
周郎顾,时时误抚琴”?他多抢手!后来一想,对了,是因为情多了所以早生华发,老师一
听说你怎么老乱七八糟的想!然后给我们讲了一大堆道理,最后对我说:你去看看《后赤壁
赋》吧。第2次见面他问:现在有什么感想?我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他‘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了,纶巾是应为了把他的华发给裹起来,所以:要“雄姿英发”,就要“多情应笑我
”。
老师长叹一口:孺子可教矣。
呵呵,估计也是我辈中人。
所以印象深刻:)
=============================
离离・微笑型抑郁……在其大作中写道:
呵……其实写这篇东西是在n年前,闲得无事,乱翻古文――现在却是连这样的兴致都快没
有了
酒徒一说,也是瞎比画;我在想作者的心境呢,忘却了官职,忘却了名利,行舟作赋,纵酒
放歌……越是觉得累的时候,就越是羡慕那种自由和快意,不知不觉就说那是“酒徒”了,
可没有亵渎先人的意思啊~
真是喜欢赤壁赋呢,想想东坡当时的处境,还能写出那样的字句来
现在读起来读起来,都会觉得有清风徐来……
=============================
晨在其大作中写道:
好文好文。
常闻道亦有道,未知谁来说道。今闻离离说道,水天一方。
赋中妙笔,前赤壁赋也,常读此文而感,心神合一,笼罩月光迷离,倾听东坡玄笔曼妙。舟
、酒、箫,江水浩渺,万物萧萧,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古今英雄,湮灭飞灰。
苏大诗人,得道之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时光变幻,一去不返,然“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月缺元合,不过眼里春秋。
江上清风,风间明月,我之所求,天之所赐,吾与子共适。离离解道,颇中东坡心怀,然宇
宙之大,心向往之者,又岂“唯使君与操耳”
文中“彼此不过是收拾风月的酒徒 ”,酒徒一说,实不敢苟同。酒徒不为行云流水文章,
文章造化,岂是随意可做?情到之处,意先到,意到之处,酒先到,酒乃仙人神品,酒中仙
人,诗中俊才。“收拾风月”,岂是举手之劳?你我又敢收拾风月否?怕是风月先收拾了我
们。收拾风月的不是酒徒,有的酒徒,清高堪比风月。。。
|
|
========== * * * * * ==========
|
作者: kongchengzi |
标题:
![]() |
|
昵称: 淳炎 | 来自: 61.147.*.* | |
经验值: 2256 | 发贴时间: 2003年07月22日 15:12:14 (UTC +08:00) | |
等级: 对答如流 | 长度: 1845字 | |
![]() |
哎 liliy不是回家去了吗 几天没有上线 又冒出这篇好东东来 还是高中时的旧作蛮不错的 功力之深令我折服 可以用来消暑哦 hoho~~~ 奇文共欣赏,疑 义相与析 :) 其实你提到的他的心境,我个人认为要先从他创作的动因上来看的,东坡在早期的三苏合集 〈南行集〉的序言中就曾经讲过:“夫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 目之接触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与咏叹。”这里从创作客体和主体二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 的论述。从客体上来说,涉及自然和社会(包括历史)两大因素,即“山川之秀美”和“风 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从主体上来说,则是“杂然有触于中”。一个触字表明了诗人 的心灵对外物的感应,这就意味着黑格尔所谓的“客观事物在主体心中所引起的回声,所造 成的心境”。在东坡看来,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机制吧。南宋时也有人提 倡“人之悲喜虽本于心,然亦生于境”,与东坡之所见略同。 由于早期的阅历与创作体会所限制,他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在后来的〈诗论〉 中,他便强调了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侧面--个人生活境遇对创作的影响,并在后期的作品 中有了较为集中的体现,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后人有云“坡公之诗,每于终篇之外,恒 有远境,匪人所测。于篇中又各有不测之远境,其一段忽从天外插来,为寻常胸臆中所无有 ”。 这篇〈赤壁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晚彼夜游赤壁之后,我翻了一下史书算了一 下,当时的苏轼赶好45岁,早生华发呵。至于当时他的处境背景,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 在重考了,值得一提的是本篇的意境,刘勰在〈乐记〉中所提到的“感物”一说,“岁有其 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最后引一下〈诗经・国风・陈风〉月出皎兮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刘兮。舒忧受兮。劳心骚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也就是当年老苏那一帮子游赤壁时念叨的句子,消此永夜,博一笑耳! hoho~~~~~~~~~~~ PS:居然是在听神秘园的时候想到赤壁赋,我败给你了:) ~~~~~~~~~~~~~~~~~~~~ 在曲折的人生路上 我们的理想落地成林 不经意一声召唤 惊飞林中的栖鸟 又是闲静时 回想起那些 细数落花的日子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2001-2025 枫林在线(www.FengLin.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时间显示基于用户时区设置:Asia/Shanghai (UTC +08:00)
页面运行使用32.23毫秒